新聞發布

永遠的過程:漸漸獲得對摩爾門教徒的認識

美國的宗教正處於一個飄忽不定的狀態。2008年美國宗教身分調查(American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 Survey)顯示,自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比例由1990年的8.2%升了接近一倍至2008年的15%。

此外,皮爾(Pew)在2009年所做的常變的信仰(Faith in Flux)調查發現,「大約有一半的美國成年人,在其一生至少改變一次他們參加的宗教團體。」2010年發表的一個題為美國恩典:宗教如何分裂和團結我們(American Grace: How Religion Divides and Unites Us)的研究這樣主張,在美國「把宗教信仰形容為『個人喜好』而不是固定的觀念,似乎是完全合乎常理。」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宗教環境中,談論短暫且表面的事情比談論深入基礎的靈性生活來得更容易。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視他們的信息為耶穌基督完滿的福音,正如聖經和其他經文所記載。他們追求什麼高崇的理想?他們的信仰如何回答現代宗教追尋者關於人類生命的偉大和恆久的問題?在眾多探討他們的宗教經驗和信仰的方法中,有以下幾個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後期聖徒視為之持續不變的真理的。


身份:我們透過認識神來認識自己

從最初的時候起,人類尋求明白他們的存在意義和根源。自古以來,「認識自己」一直是個人反思的召喚。但在這個自我認知的內在追求中,是很容易迷失的。一個人不可能在沒有認識神——他們的造物主——的情況下認識到自己。成立本教會的先知約瑟‧斯密教導「如果世人不理解神的特性,他們不能理解自己。」人類的尊嚴和價值建基於其神聖的來源。

  • 神是一位擁有完美之愛的親切父親。祂是一位獨特和可認識的人物,了解人類的喜怒哀樂。後期聖徒相信父神、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和聖靈在本體上分開,但目的一致。神之愛與特質的充分表現,體現在耶穌基督身上,神派耶穌基督來拯救墮落的世界,及提供具體的完美典範。
  • 神已將神聖的特質灌注在祂自己兒女身上,他們在肉體上或靈性上均完全按照神的樣式和模樣所創造。因此,人類擁有的美德傳自神聖的美德。因每個人都擁有神聖潛能,這樣的相似特質提升人類尋求自我改善的意願,亦讓尋求理解力的自然渴望更具意義。神賦予祂的兒女很大的期望和應許,「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羅馬書8:17)。據一位作家說,約瑟‧斯密帶來了「他的年代中最大的知識結合」,也就是「神的威嚴不以人的尊嚴為代價。」
  • 古代雅典人供奉一個未識之神。跨越不同年代,有信仰的人尋求和一位他們不完全認識的神調解。然而,愛不是出處不明的。神或人都不希望予對方神祕的感覺。這種相互的思念滿足了存在的目的——即神性與人性之間的友誼。認識神是我們的最大渴望。

群體:無人是孤島


環顧歷史,不同文明社會的人都曾渴望建立理想的社會。這種共同努力以多種形式呈現,由部落到鄉鎮,由王國到聯邦。自教會最早期開始,後期聖徒一直致力建立團結的社會,當中不同的人獲賦予對神和彼此間的義務。由於人類天生是群居的生物,社會的環境最能讓人類的快樂茁壯成長。宗教生活的本質是群體的,而不是孤立的。同樣,後期聖徒不是與世隔絕的群體,而是與社會相互交織。摩爾門教徒與世界各地的人群緊密聯繫,並迎向人群。約瑟‧斯密說:「友誼是『摩爾門教義』最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

  • 後期聖徒的世界觀植根於兩種不同的觀點——掌握今生要實踐的東西,同時要爭取來生回到我們的家。這兩者是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摩爾門社區生活的目的就是不單要在今生獲得快樂,也要將靈性成長帶往來生。有一段經常獲引用的經文這樣說:「在此處[塵世],存在於我們中間的同樣交誼,也將在彼處[永恆]存在於我們中間,不過將伴隨著永恆的榮耀」(教約130:2)。
  • 渴望從屬於比自己更大的東西是人的天性。教會藉互相承擔責任團結所有類型和階級的人,教導「每個人都應尊重鄰人像尊重自己一樣」(摩賽亞書27:4)。社區的核心是家庭,而人們在家庭中首先學會互相合作及培養品性。教會的當地會眾根據他們個別的地理位置,指派到不同地區聚會,使鄰人更接近和有機會彼此服務。
  • 基督的愛,又稱為仁愛,是所有美德中最高尚的。培養和實踐此美德的最好環境是在社區裡。摩爾門社區生活的溫情延伸至主日崇拜以外的地方,讓社區中日常的交往因此蒙受祝福。透過互相接觸、分擔重擔、集體回憶及對事情的共識,個人和團體彼此能根深蒂固地緊密聯繫在一起。但摩爾門教徒並不只滿足於幫助自己。個別成員以及教會本身都向外幫助當地和世界各國貧窮和需要幫助的人。總會會長多馬‧孟蓀呼籲:「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困在細小的籠子裡,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在我們居住的社區裏活躍。」

永恆:我們在整個計畫中所屬的位置

探究生與死那段短暫時間以外的人生幾乎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特徵。摩爾門教徒視自己為那個跨越永恆不同階段的重大歷史劇中的演員。神偉大的幸福計畫,可以比作一套三幕劇。在第一幕的前生,神培養祂的靈體兒女,他們自由地學習真理和幸福的原則,建立個人特性,並為他們將會選擇體驗的塵世經驗做準備。第二幕是世上生活的考驗;在這裡,神的兒女獲賦予身體,透過作不同選擇、運用信心及依賴耶穌基督之救贖恩典,以加深他們的了解、知識和經驗。第三幕是人生在死亡之後的廣大延伸;正如一位教會領袖形容,那時候「奧秘得到解答,萬事皆獲糾正。」此後,學習過程將持續不斷、永無止境。

  • 選擇的自由是人類向前進步的原動力。在摩爾門思想中,意味深長的活動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人類的智慧、成就和特性延續到永恆:「我們在今生達到的任何智能水平」會在此後伴隨我們(教約130:18)。
  • 神給祂所有的子女才能和理解力去達成他們在地上的個人目的。然後,他們把這世上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帶到來生,在那裡繼續成長與發展。
  • 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是今生莫大喜樂的來源,亦是來生人與人之間關係發展的模範。藉著在摩爾門聖殿內的最高教儀,家庭關係可以跨越世代並印證為永恆。對於摩爾門教徒來說,這些關係和友誼將延續至永恆,亦是構成天堂和快樂的元素。

摩爾門教徒不時成為公眾的討論焦點。然而,在這個不斷變遷的宗教環境下,為他們內在生活帶來穩固基礎的永恆原則卻時常被忽略。摩爾門教徒明白人類的意義,以及屬於人類偉大家族的一份子的意義,然而這些教導很少有公眾提及。了解全貌對認識摩爾門教徒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宗教學者說:「摩爾門教義是個非常複雜的神學體系。其所有部份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但如果你只知道當中的一點點,或其中的一部分,它看起來就似乎有些怪異。」但正是這些信念讓摩爾門教徒自發參與公眾事務、激發良好行為、讓他們與家人、朋友、同事和鄰居的交往都蒙福。事實上,他們所追求的事是持續不斷的。

風格指南註釋:當報導有關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時,請在文中首次出現時使用教會的全名。如需要更多關於使用教會名稱的資料,請到網站 風格指南.